前几天教小侄女做数学应用题,五年级的一个题目。必须要交代的一个背景是前不久更交流过语文和英语的学习方法。更早之前,准确说是两年前其实已经做过一次大强度的数学思维训练:https://burning.bluetech.top/math-training/
我习惯先观察孩子是如何做题的,再分析总结问题,最后对针对性训练。
原题:某人在商店买了两样东西,其中某个东西价格中的小数点被错看了一位。某人付款时给了 16。售货员说应该给 38.5。请问两样东西分别多少钱?
先让孩子把题目重新阅读一遍,现场重新做。大致过程如下:
- 看了好几遍,拿着纸笔却没动手
- 我提问每句话什么意思,问到第 3 句时孩子说会了,过了一会还是没进展
- 继续问,发现孩子处于茫然中,没思路,完全不知道该怎么做
接着带孩子一起做,拿起纸笔逐个步骤的全部写出来,如下:
- 两件东西 A、B,bing 强调形式无所谓,东西 1,东西 2 也行
- 看错了一位,假定看错了 A(讲解对称逻辑,B 也行),价格 A = A 原价 * 10 (或 A 原价÷10)
- 价格 B + 价格 A(*/÷) 10 = 16
- 价格 B + 价格 A = 38.5
- 实际情况是少给了,所以应该看少了,所以是 ÷ 10
因此得到两个式子:
- 价格 A + 价格 B = 38.5
- 价格 A ÷ 10 + 价格 B = 16
从而可以计算得到答案。
要求孩子照着重新做一遍后(我没改数字,如果严格的话,可以改数字,方便继计算只需要保证两个数字的差值是 9 的倍数即可),开始进入总结。
我自己的感慨:
- 教孩子一定要保持大智若愚,使用孩子的知识体系,用孩子能听懂的语言。
- 要从头开始详细拆解步骤,每一步是怎么来的,依据是什么,下一步又是什么,必须要能用数学的方式串联起来,能逐步推导出来,必须吐槽的一个反面是很多老师或教材把分析过程省略掉,直接把计算推给孩子们计算,算对了,下次还是不会分析不会做。
- 必要的话提供模板让孩子模仿,刚开始不必要求开始自己从 0 开始(程序员培养方法中有个德雷福斯模型可以借鉴参考,出自书籍《程序员的思维修炼》),所有复杂抽象的任务,都尽可能提供具象的范本约束学习结果。
- 务必反复训练,强化记忆。
- 学会使用纸笔,要学会把思维具象化,以及学习掌握各种优秀的思维具象化形式。
主要的结论及方法有:
- 应用题考察的重点是阅读理解,目的是把文字描述转换成数学计算过程;
- 正确的笨办法就是逐句理解,然后写出对应的计算,不知道如何写计算,就换一种方式重新描述(但尽可能用数学语言);
- 纸笔动起来,多写多画,写写画画本身就是思考;
- 用表格的形式组织,优化信息处理的效率;
- 计算本身无难度,熟练度差异而已,训练即可。
重点再次强调:
- 阅读理解能力:语文是基础
- 各种方法:需要日常积累
- 笨办法:需要引导和反复训练,甚至是磨炼心性
- 数学语言:有点难,需要知识储备足够的老师或家长
附录 1:表格形式分析
原题 | 数学描述/计算过程 |
某人在商店买了两样东西 | 两样东西:A、B |
其中某个东西价格中的小数点被错看了一位 | 假设 A: 价格 A = A 原价 */÷ 10 |
某人付款时给了 16 | 价格 A ÷ 10 + 价格 B = 16 |
售货员说应该给 38.5 | 价格 A + 价格 B = 38.5 |
附录 2:笨办法
专门花了一点时间讲解这个话题,没有人天生就精通学习,都是后天学习,不论学习能力的差异,都需要用正确的方式学习,并通过反复的训练达到正确与熟练。
学习就是不断的模仿和记住新的知识点,新的方法。
然后就是不断的反复训练。
游戏/语言/数学/体育 等等都是同理,熟练本身就是一种过人的能力,速度是必须注意的要点,回归到考试,本身就是限定时间的答题,速度慢做不完,速度快做完还可以检查。
附录 3:数学语言
没做太多展开,只是简单强调了符号、与逻辑精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