书中作者在年老之时回忆了自己的一生,从一个女性的角度讲述了自己的家庭关系,情感伴侣、怀孕生育、职业等问题。
谈到自己与母亲的相处时,也可以看似轻松的坦诚自己在照料责任与维护自我生活之间的权衡;
谈到男女之事时能轻松的说出自己做适合的角色是第三者,因为可以轻松享受而甩掉很多繁琐的责任,但继而又在伴侣失去行动能力后顺其自然的担起照顾的责任,又解释爱与责任是共同体;
谈到性时有个观点很到位,即便在避孕技术发达的今日,每次性生活对女性都以为着可能会改变一生,这种心理影响非女性应该是完全理解不到的;
谈到处理冲突时,几乎都是消极的逃避,宁可忍受金钱损失,自我解释是冷酷和懒惰。
整体而言,从书中可以看到一个正常七情六欲的女人,但同时又是一个独立的甚至有些避世的女性,她应该是用自己的方式过了医生吧。
下面是部分原文:
“我在很大程度上被‘取悦男性’的社会环境塑造着,许多和我同龄的女性一定会记得,我们常常以男性的目光来审视自己,我们明白,如果我们变得坚定而自信,做出在男人看来‘可笑无聊’的举止,那将会发生什么。于是,这些举止在我们自己眼中,也开始变得可笑无聊了。即使是现在,我也宁愿转身走开,而不愿冒着嗓子变尖、脸变红的风险去做些什么。就这样,我陷入了一种令人作呕的耻辱感,我用自己愚蠢的无能削弱了自己正当的愤怒。”
她谈论绘画时感觉非常棒,这下我恍然明白,为什么从她身上我看不到空虚之感。她是那种拥有最大幸运的典型例子,不管经历了怎样的苦难,却天生能成就事业。
夫妻关系里,我觉得善意和体贴才是最重要的,而性的不忠未必会导致这种关系终结。
我一点点意识到面对着熟悉的爱侣,我的兴致,我身体的回应,正慢慢减退,熟识之感把他手指的触摸变成好像自己在触抚,不再激起身体的战栗。回头想想,我不知道自己何以从未与他谈及此事,就是从没说过。我开始假装还有感觉,也许这做法只不过是一种“解决”问题的想法。我估计婚姻顾问会这么建议,但令我吃惊的是,问题根本无法解决,那时的性事,我一想起来就觉得既单调又可笑。一件一直自然发生的事忽然不再可行,开始时你期望通过假装就能将它带回来,有时确实似乎也能成功,但感觉一去不返之日,你必须接受“结束”这个事实。
所谓母亲的命运,就是必须面对既悲哀又无法避免的事。
我曾竭力去相信性对不同性别影响的差异主要是源于社会影响,但最后我无法相信这种解释。社会影响仅仅强调了这种差异,其核心还是基于生物学中不同性别的功能。从身体角度来看,男人实施了性行为后转身就走,似乎没什么问题;但女人却不同,每次性行为都蕴含改变她一生命运的潜力。他只是简单地激活了生命体;她却必须以自己的身体来构建、孕育这个生命,不管自己喜欢与否,她已经和这个生命绑在了一起。
即所谓信仰,就是一个人决定相信他未必有理由相信的东西,并期望通过这一决定使信仰发生,继而内心得到安慰。
今天下午我在池塘边坐了很久,坐在密集的水仙花丛中,我想告诉自己,‘美丽其实存在于观察者的眼睛里,这些星星点点的绿色和金色,只不过是植物按照大自然的生存原则长出的性状和色彩。它们的存在,本不是为了美丽,它们生存的目的,与荨麻其实无异……’但很难相信吧。这些话或许是事实,但又怎样呢?我选择得出不真实的结论,因为水仙花不让我做别的选择。”
有意思的是,一方面我为必须花这么多时间为他做事、为他担忧而异常沮丧;另一方面,我却从未质疑过自己该不该这么做。这种沮丧尽管真实,却仅存于表面,在我的内心深处,想都没想就觉得应该照顾他。 但我还是被自己接受这件事的程度吓到了。有一次他住院时便秘了,主要原因是尿管插得不好,不能承受任何轻微刺激,这让他觉得很害怕,所以基本上不愿意动,完全僵在那里。医院给他用了疏导剂,我下午到医院时护士告诉我:“我一直想让他去卫生间,但他说你不来他就不去。”我一到床边他就说:“感谢上帝你终于来了,现在我可以上厕所了。”(在这里我想再占用几行字描述一下随后的场景和细节。)幸好厕所里有很多纸巾,还有个很大的有盖垃圾桶来放用过的纸巾。
我们的生活又回到了既悲哀又无聊的状态。有时我问自己,到底是什么,让我,以及我确信其他不计其数的老年夫妻或伴侣在类似情况下,能够坚持彼此照顾?我能给出的唯一答案,只能用比喻来说明,尽管一株植物的根和长在茎干顶端的花朵或果实看起来差异很大,但依然属于同一个东西的不同部分。对我来说,从爱里生长出来的责任和义务,看起来也如此不同,却也是同一个东西的不同部分。否则的话,责任如此不受欢迎,怎么还会这么不费力就和爱绑在了一起?
因此,总的来说,我这一生,一共有两件最主要的憾事:内心深处有一个冷酷的点,以及懒惰(缺乏行动力其实也不乏胆怯的因素,但我觉得懒惰比胆怯的比重大些)。这两件憾事真实存在,但并没有怎么太折磨我,我也没觉得该常常反思。止于此就行了吧,因为天天看着不好的一面是相当无聊的事。我不觉得挖掘过去的内疚对老年人有什么意义,历史已经无法改变了。我活到了这样一个阶段,现在只关心如何度过当下,希望大家原谅我。
冷酷和懒惰深得我心,我也是一个怕麻烦怕到什么都尽量不做的人。
不久前一个朋友提醒我要小心,说话时别显得太满足了,“因为,”他善意地解释了一句,“因为你其实不是这样的人。”我觉得他错了,我其实就是这样的人。我这种满足感(虽然谈不上扬扬得意)源于快乐的童年,我们家里洋溢着一种温暖的信心,相信我们是最纯洁、最善良的人,这种类似信念在英国中产阶级和上流社会的家庭中很常见,我们以此自豪,因为自己是英国人。英国人有三条很深的原则:不能懦弱,不能撒谎,但最重要的一点是,不能虚荣和自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