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和 M 聊笔记库相关话题,聊到一个很重要的概念「囤积」。
我们的上一辈前半生生活贫苦,物质极度匮乏,所以大多都很节俭,多少都有囤积的习惯,好东西囤着变烂,烂东西凑合着用很久也舍不得丢弃。
我曾经很不屑这个习惯,总觉得没必要,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对家中囤积的叛逆,我一直自诩为极简主义,喜欢扔东西。
疫情期间也开始囤积食物。
以上说的都是实物,把视线拉回到电子虚拟世界看, M 说的有道理,匮乏导致囤积。我们经历过低速网络、经历过网络信息匮乏时代,也有个囤积电子数据的惯性。
看到好文收藏而不阅读,大量订阅一键清理,电子书下载一大堆不看,各种数据的备份等等,只是因为虚拟看不出来,要都是按照实际纸质看得是多大的仓库!
早期互联网没有云也没智能手机,备份是个费劲的事。记得自己每次都要主动备份很多数据,尤其是收藏夹、电子邮箱等,用过优盘、ftp等各种方式,也还是经常丢数据,甚至会花心思找回数据。
经过几次灾难后刻意调整了习惯,做了一反向些调整:
- 只做临时收藏,定期阅读清理
- 强制做一些摘录,解决不求甚解的问题
- 看完就删,当下好好看看,不抱有以后的想法
- 保留个别优质或非常有用的资料
- 最近几年因为管理工作需要,慢慢增强了笔记和写作的习惯
即便经过很多年培养了这种新习惯,潜意识中的囤积惯性经常还是会冒出来,现在有时会是会通过云盘收集,也是太过方便,不过很快都会清理掉。
设计产品功能时也能看出这种本能与理性的矛盾,开发费曼笔记时,笔记除了本地直接导出,还需要云端备份。数据都是现成的,只要上报服务器入库就好了,备份接口也都提前做好了,当时其实也没想明白,但就是感觉什么地方不对,最后也没做,只是保留了一个链接。
现在才意识到也和囤积有关。保存文章的一段话就自动备份整个原文,其实是对链接失效的担心,如果做了这个功能,工具可能会变成备份工具,几乎不怎么阅读 + 轻松点击鼠标就会产生大量的备份,又会陷入我早年间那种状态,贪而不食的恶鬼。
好工具功能应该限制被动性、成瘾性,应该增强主动作,帮人做自己。
不做自动备份,提供原文下载,如果真的有需要,自己选择性操作即可。因为主动选择,动作有效,质量才有保证,阅读毕竟是个慢功夫。应该基于互联网构建阅读,应该拥抱互联网,接受不稳定,接受互联网宇宙中每天必然的生生死死,不必徒劳妄想把互联网复制到自己电脑。
能在线阅读就在线阅读,使用支持高亮、笔记的阅读工具,把阅读结果汇总起来,带上原文链接即可。构建个人笔记库,并且在笔记库进一步的整理使用中逐步移除掉复制,多增加创作,笔记库中更多应该是自己的所思所写,笔记库应该成为另外一个自己。
关于链接失效,其实不必多虑,以现在互联网的技术,重新搜索即可,找到原文的几率非常大,即便找不到,也一定能发现类似的新内容,还会带来新发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