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三联-岭南篇 笔记导出
康熙五⼗⼀年(1712年),朝廷颁布“盛世滋丁,永不加赋”的诏令,这⼀政策⿎励⽣育,雍正实⾏“摊丁⼊亩”,将丁税并⼊⽥赋,按照⽥亩征收赋税,取消了⼈头税,等于⽤财政⼿段刺激⼈⼝繁衍。乾隆年间,红薯、⽟⽶、⼟⾖等来⾃美洲的⾼产农作物⼴泛种植,粮⻝产量⼤幅增加,能够养活更多的⼈。
客家⼈最多的区域是江⻄的赣州,超过九成都是客家⼈;其次是⼴东梅州,绝⼤多数当地居⺠也是客家⼈。五岭⼤⼭中的很多客家⼈便是清末被政府重新安置回来的。
沙⽥的成长、形成,按照古⼈的描述,有“鱼游、橹迫、鹤⽴、草埗及围⽥”五个标志性阶段,最初河床还深,⻥在⽔中游;继之⽔浅⾈⾏受到阻碍;鹤随后⽴在浅⽔中啄⻝⼩⻥,此时农⼈在⽔中抛下⽯块,阻遏⽔流加快河沙的沉积,继之则可以筑坝把浅⽔围起来了。围堤筑坝,低潮时向海中放⽔,⾼潮时蓄纳珠江⽔以淤沙,⼜加快了泥沙的堆积。从筑坝到耕作,有些⽥地的成熟往往耗时⼏⼗年,围沙⽥以农耕其实是个漫⻓的过程,⼩农很难负担。不过最初的围⽥或不复杂,是⽔到渠成的结果,发展到后来当⼤家都拥挤于河⼝向滩涂要⼟地,沙⽥的投资也就⻛险重重了。于是围绕着⽥地的归属时常发⽣诉讼和抢夺,⼴府⼈注重宗族,⺠⻛强悍或与此相关。
宗族团结一定是为了对抗其他力量,这个分析是合理的,农业时代最重要的就是土地和人口。
据明末赋役史书记载,粤东(主要指珠三⻆)沙⽥⽐明初洪武年间增加了11万顷,⼀顷地为百亩,意味着有明⼀代珠三⻆增加了1100万亩⼟地,这⼏乎是明末⼴东耕地⾯积的三分之⼀。
珠三⻆的⽔上⼈家有⼀个特有的称谓“疍⺠”,清雍正七年(1729年)之前,法令是禁⽌疍⺠上岸⽣活的。
法律是低成本维护社会秩序的一种方式,并不追求公平合理。
康熙朝,对⾃愿垦荒的⽼百姓,数量达到⼀定程度给予授官奖励,如垦地20顷以上,经考试其⽂义通顺者,即授县丞,不通者授百总;垦地100顷以上,授知县、守备,类似的规定林林总总。雍正朝⿎励垦荒,“凡有可垦之地,听⺠⾃垦⾃报,地⽅官府不得勒索、阻挠”。
唐代有位宰相⻙执谊,据《旧唐书》,没当上宰相时他就不喜欢听⼈提到岭南的州、县,有⼀次看四⽅地图,看到岭南时就闭上眼睛,命⼈撤⾛;封相后,⻙执谊所坐的厅堂有幅地图,七⼋天后他才发现是崖州的舆图,甚感不祥。⻙执谊被贬谪,正好是崖州,他在任上为当地⼈做了不少好事,却也如他所预料到的不祥征兆,他真的死在那⾥。
中国三次向南⽅的⼤移⺠都是伴随着战乱⽽来,永嘉之乱是开头,安史之乱中南⽅⼈⼝超过了北⽅,靖康南渡使得南⽅终成中国经济⽂化重地。唐之前⼴东与⻓安的主要交通线是⻄京古道,⼀条从⼴州到韶关的辗转⻓安的陆路道路,唐朝张九龄凿通⼤庾岭,形成了赣江—章⽔—梅关古道—浈⽔—北江的⽔陆联运,⼴州与中原的连接更为紧密。
整理后的版本
清代人口政策与农业发展
人口繁衍政策
康熙五十一年(1712年),朝廷颁布"盛世滋丁,永不加赋"的诏令,这一政策鼓励生育。雍正实行"摊丁入亩",将丁税并入田赋,按照田亩征收赋税,取消了人头税,等于用财政手段刺激人口繁衍。乾隆年间,红薯、玉米、土豆等来自美洲的高产农作物广泛种植,粮食产量大幅增加,能够养活更多的人。
客家人分布
客家文化传承
客家人最多的区域是江西的赣州,超过九成都是客家人;其次是广东梅州,绝大多数当地居民也是客家人。五岭大山中的很多客家人便是清末被政府重新安置回来的。
沙田的形成过程
珠江三角洲开发
沙田的成长、形成,按照古人的描述,有"鱼游、橹迫、鹤立、草埗及围田"五个标志性阶段:
- 鱼游:最初河床还深,鱼在水中游
- 橹迫:继之水浅舟行受到阻碍
- 鹤立:鹤随后立在浅水中啄食小鱼,此时农人在水中抛下石块,阻遏水流加快河沙的沉积
- 草埗:继之则可以筑坝把浅水围起来了
- 围田:围堤筑坝,低潮时向海中放水,高潮时蓄纳珠江水以淤沙,又加快了泥沙的堆积
从筑坝到耕作,有些田地的成熟往往耗时几十年,围沙田以农耕其实是个漫长的过程,小农很难负担。不过最初的围田或不复杂,是水到渠成的结果,发展到后来当大家都拥挤于河口向滩涂要土地,沙田的投资也就风险重重了。于是围绕着田地的归属时常发生诉讼和抢夺,广府人注重宗族,民风强悍或与此相关。
据明末赋役史书记载,粤东(主要指珠三角)沙田比明初洪武年间增加了11万顷,一顷地为百亩,意味着有明一代珠三角增加了1100万亩土地,这几乎是明末广东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。
水上人家与垦荒政策
疍民
珠三角的水上人家有一个特有的称谓"疍民",清雍正七年(1729年)之前,法令是禁止疍民上岸生活的。
康熙朝,对自愿垦荒的老百姓,数量达到一定程度给予授官奖励,如垦地20顷以上,经考试其文义通顺者,即授县丞,不通者授百总;垦地100顷以上,授知县、守备,类似的规定林林总总。
雍正朝鼓励垦荒,"凡有可垦之地,听民自垦自报,地方官府不得勒索、阻挠"。
历史轶事与交通发展
岭南贬谪文化
唐代有位宰相韦执谊,据《旧唐书》,没当上宰相时他就不喜欢听人提到岭南的州、县,有一次看四方地图,看到岭南时就闭上眼睛,命人撤走;封相后,韦执谊所坐的厅堂有幅地图,七八天后他才发现是崖州的舆图,甚感不祥。韦执谊被贬谪,正好是崖州,他在任上为当地人做了不少好事,却也如他所预料到的不祥征兆,他真的死在那里。
中国三次向南方的大移民都是伴随着战乱而来:
- 永嘉之乱是开头
- 安史之乱中南北方人口超过了北方
- 靖康南渡使得南方终成中国经济文化重地
唐之前广东与长安的主要交通线是西京古道,一条从广州到韶关的辗转长安的陆路道路。唐朝张九龄凿通大庾岭,形成了赣江—章水—梅关古道—浈水—北江的水陆联运,广州与中原的连接更为紧密。
相关链接
历史政策相关
- [[叫魂: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]] - 关于清代"除贱为良"政策,提到广东疍户的解放
- [[鸦片战争]] - 关于广州一口通商政策及中外贸易冲突
- [[1793乾隆英使觐见记]] - 涉及两广总督及广东政治生态
地理交通相关
- [[向心城市]] - 广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地位
- [[中国想要什么以及为什么]] - 珠江流域文明的形成
文化民俗相关
- [[节气轮转中的汤汤水水和千滋百味]] - 广东饮食文化与节气的关系
- [[龙尾凤尾]] - 广州及珠三角地区的历史轶事
现代发展相关
- [[工作/与广州某研发团队的交流]] - 现代广州科技发展
- [[工作/广州交流]] - 当代广州交流记录
历史人物相关
- [[FeynmanNotes/范仲淹传]] - 涉及岭南贬谪文化
- [[FeynmanNotes/历史/二十四史]] - 唐代广州都督府相关记载
其他相关
- [[FeynmanNotes/正面连接|不存在的女儿]] - 广东生育政策变化
- [[FeynmanNotes/对谈项飙:教育系统正在批量生产]] - 广东教育发展
- [[烧尾记/陈丹青、秦晖:同龄人的观念对话录]] - 广东台山地区历史记忆
- [[海上疍家人的上岸之路丨人间]]]
人口问题思考:从"盛世滋丁"到"少子化"的岭南启示
清代康熙年间推行的"盛世滋丁,永不加赋"政策,通过取消人头税来刺激人口增长,成功实现了人口繁衍。而今天,广东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,却面临着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。从历史角度看,岭南地区的人口政策变迁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发展规律?在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的背景下,如何借鉴历史上的政策智慧,制定符合当代实际的人口发展策略?特别是如何平衡经济发展、社会保障和人口结构优化的关系?
人口专题推荐阅读
《中国人口史》 - 系统梳理中国人口发展历程
- 豆瓣链接:https://book.douban.com/subject/1687851/
- 重点关注:明清时期人口政策与经济发展关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