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坛经》中记载:惠能遂出至广州法性寺,值印宗法师讲《涅槃经》。时有风吹旛动,一僧曰「风动」,一僧曰「旛动」,议论不已。惠能进曰:「不是风动,不是旛动,仁者心动。」一众骇然。

《坛经》中慧能继续解释无相义的:「善知识,外离一切相,名为无相。能离于相,则法体清净,此时以无相为体」。

惠能的结缘书《金刚经》又云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」。物相本无,故称为无相,无相之体是实相,故称为无相之体。无相与无念,是从主客两方面来建立的中道方法原则。有念则必有相,有念则为妄念,有相则为妄相,离妄则真,真相无相,真念无念。

最用通俗的话讲,相就是个人观察到的世界,对应到英文应该是 illusion 吧。惠能就是著名的六祖,「仁者心动」是说二人各自的表达都只是自身的感受,对也不对。每个人看到的世界都是自己想要看到的世界,每个人听到的声音也都是自己想要听到的声音。从来就没有两个人能看到完全一致的外部世界,所谓「千江有水千江月」也就是这个意思。

也不知道「真相」这个词是谁创造出来的,的确是一组非常奇妙的组合,把「真」放在充满虚幻个体体验的「相」之前,反复玩味,即矛盾又和谐,真是相由心生。


李松蔚解释信念与认知

心理学家李松蔚曾经收到过一条火气冲冲的评论:“最反感你们这些博士,老说一些高高在上的话!读书多就了不起吗?” 他的第一反应是诧异,因为他很少拿学历说事儿,更不明白评论者的火气从何而来。

作为一个心理咨询师,他立刻想到,这句话并非针对自己,而是体现了评论者的三种隐藏的信念:
第一,他用学历来评价一个人,说明他看重学历。
第二,他认为高学历的人很傲慢,说明他认为学历会赋予人特定的性格。
第三,他介意高高在上,说明他对于他人的轻视很敏感。

信念是我们头脑里一个简化框架,用来认识世间万物,也用来认识我们自己。我们能看见什么,取决于我们相信什么。我们相信什么,就会把信息加工成什么样子。信念之所以是一个简化框架,因为它塑造的认知有可能是失真的


The world as it is

The world as it is
No one sees reality. It’s worth repeating: No one accurately sees the world as it is. A person with hearing loss doesn’t experience the world the same way a synesthete does. A rock clim…

Correct in that their experience of the world is their experience of the world. It’s not possible for anyone to actually see the world as it is.


马友友大师课-讲述音乐中的奥秘

【大师课】[中英字幕]世界著名大提琴演奏家 马友友Yo-Yo-Ma 讲述音乐中的奥秘_哔哩哔哩_bilibili
【大师课】[中英字幕]世界著名大提琴演奏家 马友友Yo-Yo-Ma 讲述音乐中的奥秘共计12条视频,包括:Meet Your Instructor: Yo-Yo Ma、What Is Music For?、Finding Connection and Common Purpose等,UP主更多精彩视频,请关注UP账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