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忌用替代字。美成《解语花》之“桂华流瓦”,境界极妙,惜以“桂华”二字代“月”耳。梦窗以下,则用代字更多。其所以然者,非意不足,则语不妙也。盖意足则不暇代,语妙则不必代。此少游之“小楼连苑,绣毂雕鞍”所以为东坡所讥也。---—王国维《人间词话》

不是说比喻不好,比喻其实很好,好比喻让人顿悟,让人瞬间明白。我不喜欢使用比喻的原因,主要是出于沟通的考量。

我甚至觉得使用比喻,是基于听者的,说者不但明白自己要表达的内容,而且了解听者的知识结构,通过比喻从听者已知出发,构建了一座通往未知的桥梁。

为什么早期的比喻多数以自然万物为主,我猜是因为这些是大家每日所见,非常熟悉的事物。现在听到的比喻大多很糟,一个是因为说者自己解释不清楚,开始借助比喻帮助自己表达,但很不幸,多数借助的比喻也不是自己熟知的领域,于是反而降低了沟通效率,带入了更多不懂的内容,手忙脚乱语无伦次自然会出现。在这种背景下,更逞论站在听者角度思考。

如果说者是一个明白人,不管是否是否使用比喻,都应该能最简单的方式解释清楚一个事情。如果做不到则说明还有很多地方理解不够,还需要继续提升自己的融会贯通,直至可以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清晰表达。

最近几年一直在努力用最简单直白的语言表达,克制使用比喻的恶习。当然如果真想到了美妙的比喻,自己还是会写下来。

附:关于勺子里影子不同的解释

某日参加友人儿子的满月酒,邻座一老乡带着女儿出席。

此女拿着闪闪发光的不锈钢勺子,翻来翻去的看着勺子里她的影子,突然好奇的问她父亲为什么勺子两面的影子很是不同,问题被她父亲抛给了我。

我脑子里直接蹦出一串物理学名词,凸透镜,凹透镜,反射,折射等。正要说时才意识到我面对的是一个就九岁的小女孩,调整思路很快我就想了一招。

我问小女孩,把水倒在勺子里,水是不是从勺子四周往里流动啊?
她说是。
接着我又问,把水倒在勺子背面,水是不是从高处往四周的低处流动呢?
她也说是。

于是,我给出结论,那同理,影子在勺子两面也会像水一样的流动,于是一个偏小并且往中间汇聚,相反则影子偏大且往四周发散。

小姑娘秒懂。